袁丹丹、吴易:友情,不毕业【CUPL正能量第105期毕业季专题】

文/团宣通讯社 李衍泽 钱瑾

 “Life is about making memories,丹丹对我来说,便是最珍贵的回忆!”而吴易记忆中的袁丹丹也曾记录:“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被问:若大学重新来过,你只能留下一样东西,那会是什么?瞬间记起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鲜花、笔、空气、阳光、水,一个个划去,最后白纸上只剩下‘笔’。我在梦里也仿佛经历了同样抉择的痛苦,最后我说出了——朋友。”

简介:袁丹丹、吴易,是商学院2012级工商管理1班的两名本科生,大学四年里,两个人生活上相互陪伴,学习上互相勉励,共同参与过国家级创新项目、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袁丹丹现已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研究生,吴易已取得了纽约大学(NYU)的录取通知书,即将赴美国深造。

有缘,和你在一起

“朋友的结识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军训时我们还不太熟,后来同在一个寝室才渐渐发现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谈到友情的开始,袁丹丹说道,“一开始都是寝室的六个女生一起行动,大家步调都很一致,渐渐地,能坚持早起的就只有我们两个了,于是我们就经常一起去吃早餐,去图书馆或者去教室帮舍友占座。”作息相同,让两个人彼此陪伴的时间变得更长,“我们选同样的课,上课都喜欢积极发言,中午会一起吃饭,下午一起锻炼,晚上就一起泡图书馆,交流看书的心得。”

“走街串巷”是她们的共同爱好,整个大一学年,几乎每周她们都相约一起探索偌大的北京,骑行五道口、吃遍南锣鼓巷,从花展到画展,从一起爬1299级阶梯的莽山到军都山的野炊,北京的一环又一环仿佛她们共同的记忆波纹。除了生活中的相互陪伴、一起“流浪”,更多的还是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慰藉。2015年的5月,对袁丹丹来说记忆尤深,“当时大三,每天忙着各高校的夏令营申请和期末考试,却意外病倒了,去医院也检查不出病因,每天要做的就是吃止疼药、跑医院。我从小到大很少生病,看着陌生的医院,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无助和对家的思念。”而吴易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在昌平医院陪伴她,递送检查材料,陪打点滴,帮她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病痛。“幸亏她一直在我身边,我才能坚持下来。” 袁丹丹说道。

不同,但不约而同

大学里,袁丹丹和吴易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梦想,走着不同的道路:袁丹丹喜欢钻研学术;吴易则把英语当作爱好,热衷于参加各种英语比赛。尽管两个人的选择不同,但共同努力是她们的默契。大二时她们一起学托福,一起熬夜做市场营销的presentation,一起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大三时,她们目标更加明确,每天坚持7点到教室“打卡”,吴易学GRE,袁丹丹准备保研资料,到了期末复习月,她们彼此分工、整理笔记、梳理考点。袁丹丹不禁感慨:“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需要互相迁就,虽然我们各有不同,但是我们不约而同。”

准备“保研”的日子,让袁丹丹难以忘怀:“那时要等待各高校‘夏令营’的结果,心情很烦躁,提不起精神。吴易感受到了我细微的变化,她就拉着我到‘麦胡’,在一家甜品店请我喝‘红豆小汤圆’,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担忧和顾虑,一起面对心中的阴霾。‘保研’这一路,她都在给我加油、打气,也许朋友就是在你最狼狈的时候也会让你觉得,你依旧是最棒的!”

感谢,踏实的信赖

虽然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性格上,袁丹丹和吴易却是“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吴易是个温暖、爱笑的女孩,情商高,很感性,喜欢唱歌和英语,坚持起来是个典型的金牛座,而我却是个极简的小水瓶,理性思考,看事情敏锐,喜欢problem-solving。”袁丹丹笑道,“虽然也会有些小摩擦,但我们都会及时说清楚,化解矛盾。这种性格上的互补带来更多的是直觉上的共鸣,我们经常在面对同一事物时闪出同样的念头,这也是一种默契。”

四年转瞬即逝,大学生活的尽头却不代表着情谊的结束。“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好的感情不需要维系,重要的是,要以真情换真心。”吴易说。

暑假时,袁丹丹来到了吴易的家乡——上海,进行了别有一番滋味的上海“高校行”。旅行结束后,袁丹丹记录了自己的心声:“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我被问到:若大学重新来过,你只能留下一样东西,那会是什么?瞬间记起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鲜花、笔、空气、阳光、水,一个个划去,最后白纸上只剩下‘笔’。我在梦里也仿佛经历了同样抉择的痛苦,最后我说出了——朋友。是的,正是成长中这个好朋友的陪伴给了我温暖和关怀。我们那么相像,一起望着前方,一起体验成长。告别上海,似乎离你出国的脚步更近了些,我不愿,但仍要含泪祝福。一定要记住:好朋友,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