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耀燊:超越自我的奔跑者【CUPL正能量第85期】

文/团宣通讯社 钱瑾

从天安门到奥体中心,有他在马拉松之路上留下的足迹;从8公里到42公里,是他在长跑上的自我突破。他坚守快乐健康的运动理念,将长跑的梦想转化为动力和体验。

人物介绍:蔡耀燊,民商经济法学院2013级国防生,热爱跑步,大二时担任学院长跑队队长,一直坚持长跑的习惯。2015年9月他参与了第35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完了42.195公里全程。

“无跑不欢”的痴迷

每天保持两千到三千米的运动量,对于蔡耀燊来说,早已成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我就是喜欢跑步。在跑道上挥洒汗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对于这样一种“痴迷”,同学们都说他“无跑不欢。”

能够养成跑步的习惯,其实还是要归功于蔡耀燊的父亲。小时候的蔡耀燊身体条件不好,为了让他锻炼体格,父亲经常陪他在操场跑步。“上大学之后,爸爸给我打电话经常问两个问题:一个是问我有没有学习,另一个就是问我有没有跑步,他非常注重我的锻炼状况。”

由于从小养成了长跑的习惯,蔡耀燊在大一时便展现出在跑步方面的特长,在新生运动会上拿到了30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大二时担任民商院长跑队队长的他更不愿懈怠,操场上经常能见到他和队员们一起奔跑的身影。“大家喊着口号奔跑,会感觉到自己的耐力被提升。”蔡耀燊微笑道,“体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很多人一起跑会更有力量。”

从8公里到42公里的突破

“能参加这次马拉松,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蔡耀燊解释说,“当时的名额只有3万人,结果报名的人多出一倍。我和好几个国防生都报名参加,结果只有我被抽中了,所以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北京国际马拉松的跑道是从天安门到奥体中心的主干道,全程42.195公里,对于以前最多只跑过8公里的蔡耀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别人知道我以前连20公里都没有跑过时,都非常惊讶。但当时我只是抱着体验的心态去参加,并不追求名次,所以我决定去尝试一下,挑战自我。”

比赛那天从早上7点半开始,天安门前聚集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长跑爱好者。“我看到有一位负重参赛的老大爷,沙袋上写着‘北京马拉松,挑战五十斤’。还有不少外国人来参赛,大家一起喊口号出发,当时就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马拉松。”

前半程的20公里,蔡耀燊跑得很顺利,但在后半程,他的不适应逐渐出现:大腿抽筋,关节发麻,脚踝胀痛,这是之前蔡耀燊从没有遇到过的极限体力消耗。

“跑道的旁边就有收容车,不能坚持的可以让车把你载到终点。但当看到周围那些比你年龄大很多的大爷大妈都还在继续,就会感到无限的动力,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

 在不同的速度阶段,都会有一个术语上称为“兔子”的领跑人。蔡耀燊就跟着“兔子”身上绑定的气球标志,控制自己的节奏,不断地向前。每隔几百米会有服务台,为参赛者提供水、能量棒等物资。“全程服务很到位,不用担心意外。”蔡耀燊说,“在你跑不动时会有人在后面扶你一把,向你做出鼓励的手势。当时便感受到一群人在一起奔跑的力量是无穷的。”

“健康型、快乐型、无竞技型”

马拉松比赛的时间限制是6个小时,蔡耀燊最终用了5个多小时跑完全程。虽然没有获奖,但完成了 42公里的路程已经达到了他预想的目标。他兴奋地说:“这次经历是对我自身的突破。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敢去做,在尝试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潜质。”

赛后的蔡耀燊用了一个多星期才恢复体力,但他依然坚定地要去报名下一届的马拉松。现在的蔡耀燊依然保持每天两千到三千米的运动量,长跑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跑,适当地去突破自己的极限,而不是给自己定下要求,一定要突破某道关卡。”当谈到自己的运动理念时,蔡耀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心目中真正的运动是健康型、快乐型、无竞技型。运动是用来放松心情、锻炼体魄的,而不是给人束缚和压力。” 

除了自己爱好的长跑之外,现在蔡耀燊也打算尝试其他的体育项目,让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有些事情要尝试着去做,相信自己能够释放无限的潜能。我期待接下来的运动会带给我新的突破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