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曦:一路向北【点赞青春第15期】

吴韵曦-一路向北

文/吴韵曦

花落花开,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一年半了。上课时,看着台下一两百双含着水分的眼睛,不禁想起十年前夕阳下的奔跑,那是逝去的青春。用直观的问答体,碎碎念大学二三事。

一、为何就读不同学校?

能力约等于学历+经历。年轻的时候,多尝试,多体验,多观察,多学习,可能成长得更全面。

母校,是自己埋怨千万遍,却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母校传授了我的知识,孕育了我的气质,培养了我的人格,指明了我的方向,尤其是赋予了我一道背景,永远矗立在我身后的苍茫之中。

三所风格迥异的母校,是三笔截然不同的宝贵财富。华中师范大学培养了我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气质,为我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赋予了我自信大气、民主科学的精神,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教会了我实事求是、立学为民的道理,为我的成长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各位老师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或滔滔不绝激扬文字,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学识。三所母校精彩绝伦的课堂、百家争鸣的讲座和琳琅满目的活动,是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和宝贵财富。

二、为何选择这个专业?

如果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么尝试喜欢自己选择的。

如果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那么果断选择它。

选择这个专业,出于兴趣。本科的时候,专业为“国际政治”,听上去高端洋气,可谓是“显学”,不时引起外人的误解和艳羡:“以后是领导人”,“以后是时事评论员”,“以后是外交部发言人”,云云。唯独国际政治的师生心里清楚,最后能够走上这几条道路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大二的时候,偶然翻阅了高放先生主编的教材。新颖的观点、合理的编排、详实的内容和缜密的论证,极大冲击了我的思想,化解了我的困惑,改变了我的道路。

硕士、博士期间,我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旨趣却悄然改变。我的关注点从国际转向了国内,从政策转变为制度,从政治拓展为社会,开始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面对经济管理的热门和急功近利的风气,这种选择显得颇为“异端”。幸运的是,三所母校是国内政治学的学术重镇,更是这个专业的老牌基地,为我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一流的环境。

三、如何看待学业和社团?

从本科起,我就参加学生工作,学院的,学校的。读博时,还“没大没小”、“不务正业”,风风火火参加研究生会。初衷很简单: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充实单调的生活。多年来,社团职务的变迁纯属虚名,没有想象中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工作无形中带来的改变。

社团使我变得成熟。珍惜每一次贴海报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参与活动的机会,珍惜社团提供的每一次锻炼机会。在这里,允许大家试错,而到了职场,是不允许员工随意犯错的。珍惜这个平台,让自己尽快成长。

社团使我变得富有。我有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我在社团认识的这帮朋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优秀的东西,而且保持了年轻的心态,留住了青春的梦想。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庆祝生日和光棍节,也共同脚踏实地,吐槽作业太多、找工作太难。即使我们离开了社团,这份情谊永远是美好的记忆。

社团在改变我们,我们也在改变社团。我们的一个想法,可能成为社团以后的一项品牌;我们的一个做法,可能成为社团以后的一种惯例。

四、如何看到深造和就业?

本科期间,我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考研、考博和就业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班主任,每次闲聊讨论未来,大多同学感到迷茫,基本选择两条路径:

1.辅修或不辅修→双学位、保研、考研或出国→换或不换专业

2.辅修或不辅修→工作→京内或京外→不同的行业

其实,道路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推荐《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早做准备,多听经验。

曾经法大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小小的法大,可以有一千种走法。不管晴日霾天,怀着不同的心情,同一条路,就有不同的走法。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很大很大。一旦勇敢踏出了第一步,这个世界就变得很小很小。

生活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都有各自的烦恼,干一行爱一行吧。世上有很多可以挽回和不可挽回的,机会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东西。有机会多争取,落选后少在意;成功时少得意,失败后多努力。

五、结语

大爱周杰伦的《一路向北》:

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

方向盘周围,回转着我的后悔

我加速超越,却甩不掉紧紧跟随的伤悲

细数惭愧,我伤你几回

停止狼狈,就让错纯粹

人海茫茫,相逢是缘分。“你”,指亲人、家乡,也可以指一路走来经意不经意间遗失的美好。错过的人和事,难以再现。在理想与现实中,诚实勇敢地前行,便是最美的风景。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是羡慕,是嫉妒,是祝福,是批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可以不断完善,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不妨学会淡然说一句“只是幸运”。

谨以此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