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法大:这个秋夜不太冷【CUPL正能量第150期】

文/陆娇 李卓凡

采访/焦时悦 李昕媛 马友鹏 陈玥琳

一千多人的双手因爱而高高举起,彩色丝带伴随着爱的手势在温柔的灯光中轻舞飞扬。手舞、飘带、久久不能停息的欢呼,整个礼堂都沉浸在感动与爱的表达中。聚光灯下的舞者,或看不到、或听不到、或说不出,但他们能够感得到。生命可以有不完美,但爱永远是人间最真挚、最充满力量的语言。

简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温情法大”专场,始创于2016年,由校学生社团“灵心手语协会”通过坚持开展助残公益活动,成功邀请艺术团来校进行专场义演。2017年10月17日“温情法大”第三次专场演出作为“2017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于1987年,被国际社会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被世界残疾人代表大会称为“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人类特殊艺术的火炬”。

微公益与大梦想

2010年深秋的某个周末,和很多法大学生一样,作为“灵心手语协会”创始人的迪达尔·马力克和她的伙伴们也是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一起参加支教或者志愿服务活动。坐在前往福利院的345路公交车上,迪达尔·马力克脑海里浮现着与听障儿童们手语交流的场景,更让她欣喜的事,协会的伙伴们终于达成已经筹备了好几个礼拜的“小目标”——“为小朋友们买了一些小玩具”。然而,现实中小目标的顺利达成,使他们意识到小玩具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也因此竟激发了他们的大目标——“为聋哑儿童购置助听器”,而这个想法让整个协会的小伙伴们一同坚持了6年。

6000元,对于学生而言,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比起以数十万计的耳蜗手术来讲,这似乎是一个不能再退的选择了。在校园进行闲置物品的义卖活动,用“微公益”去实现“大梦想”。迪达尔·马力克回忆起当年的初心依旧平静:“第一年,我们只攒了80块。”

“2015年,我们攒够了善款,但是不知道捐助的途径,后来通过手语指导刘春达老师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邰丽华老师结缘。”灵心手语协会会长2015级的仉昱博回忆道,“于是,就有了‘温情法大’,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发出邀请不到一小时,就得到了艺术团肯定的答复。”

六年时光,一年级的“新生”变成了“老生”,社团的创始人和几任社长都变成了校友,但是完成几届“灵心人”共同的心愿,小善成德,帮助那些有需要的残障儿童,这份初心没变。

生命的礼赞

就如同2016年的两场“温情法大”专场一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又是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安静地来到了法大的昌平校园。想起艺术团初次到法大的情景,当时大二年级的仉昱博记忆犹新:“第一次专场演出,虽是晚上6点半,但他们早上不到9点钟就提前到了学校。等我们跑过去,他们已经整整齐齐地集合完毕,等在礼堂后台的门口了。”正是这一次对艺术团成员和老师们的“招待不周”,对演员们的敬意更深地融化在“灵心人”的心中。

更让人感动的还是来自艺术家们的演出,空灵的歌声,曼妙的舞姿,让人不禁感慨,“这是多么坚韧而无私的生命啊?”施炜煜,一名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1701班的女孩,在10月17日看完演出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他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大大的眼睛,却不知道天空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在他的歌声里看到蓝天、白云,还有美丽的姑娘……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最受苛待的生命却最感恩?”

当《生命永恒》的旋律响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所有演职人员手牵着手缓步走向台前,向台下深深地鞠躬,千余名法大师生全体起立、在台下奋力地比划着“爱”的手语,大声地欢呼,掌声、喝彩声、唏嘘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艺术团的演员们后退,再次深深地鞠躬。“三次前进、三次后退、三次谢幕、六次鞠躬。全场观众一齐起立,报以长达五分多钟的欢呼和掌声。”法学院1704班的蒋恩第牢牢地记在心中,“一场永生难忘的生命礼赞”。

让爱一路相随

“于残缺中寻求完美,于无声中感悟音律,于黑暗中体味光明。”作为“温情法大”最精彩地注解,这句话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真实写照,它的含义使得台下的观众也深有感悟。

演出结束后的夹道欢送是法大学子向残疾人艺术家致敬的方式,“每次演出后同学们都自发成行”。同学们从后台的门口一直延续到宪法大道两侧,手中挥动着荧光棒,慢慢地站满了整条道路。夜风微凉,相互小声窃窃着激动和敬佩的情愫,相互学习着“爱你”、“谢谢你”的手语动作,“期待着看清每一个人的面孔,期待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如今日的表演一般绚烂。”蒋恩第的祝福也是在场大部分人的心声。点点荧光,蜿蜿蜒蜒地点亮了演员们回程的路,也点亮了法大每一个心怀善意者的心。

这个夜晚注定会牢牢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跨越6年时间点滴积累的爱意,这个夜晚,在无声的舞蹈与黑暗的歌声中骤然爆发。暖心之情终于化为燎原之火,点燃了“温情”之夜。

“温情法大,让爱延续”,如同演出最后台下的师生们发自内心的喊出的那句口号一样,法大人的公益之心众志成城,让公益之路,因爱而生,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