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奇:以运动之名【CUPL正能量第151期】

文/团宣通讯社 陆娇 陈广浩

“现在和你说这事我都觉得遗憾,比赛结束之后我不知道模拟了多少遍。”满是羽毛球的场地旁,刚刚结束训练的张佐奇擦着满头大汗,出神地看着远处的球网。

介绍:张佐奇,社会学院心理学1501班学生,十分热爱体育运动,特长羽毛球,初入大学,就成为学院羽毛球队的一员,后来不但成为羽毛球队的队长,同时还兼任篮球队和藤球队的队长。

母亲,最好的教练

张佐奇的羽毛球之路,与母亲的相伴是不可分割的。

幼儿园,许多孩子还在家里搭积木的时候,张佐奇偶然间与羽毛球拍一见钟情。母亲打完球之后很自然地把球拍放在了客厅的桌上,年幼的张佐奇非常惊讶:“一个个小格子怎么会这么整齐!?”他的热情与好奇都被母亲看在眼里,自那之后,每次进行羽毛球单人训练的母亲,身后都会跟上一个小尾巴。

母亲在体校待过一段时间,非常重视张佐奇的体育锻炼,在上小学之前特意将小佐奇送到夏令营去和专业教练学习基础动作。张佐奇在羽毛球运动上也的确有天赋,在母亲的支持下,张佐奇从打“野球”到接受“正规训练”,从小学到初中,陪练的对手也从社区的叔叔阿姨,变成了球场上的专业球员。

一路打到初中三年级,羽毛球早已成为张佐奇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即使是考高中的关键时刻,他也照旧在中午休息时约同学在体育馆挥洒汗水。母亲看着他“乐不思蜀”的样子暗自焦急,只能偷偷地将羽毛球拍藏起来。“我真的找了好久,找到一两次后就被锁了起来。”张佐奇有些难以接受,曾经不断鼓励自己认真打球的母亲居然做出这样“背叛”的举动,他暗自在心里憋了一股气。直到顺利考上高中,他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虽然当时有些难受,摸不到拍子心里有点痒痒的,但是现在想想也都是小事。”

直到现在,张佐奇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十数年之前“第一次接过羽毛球拍时感受到的重量”。他的右手虚握了一下,“握拍、挥拍、击球”这些动作,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的生命。

社院的张企鹅

张佐奇顺利来到法大,意味着自己对羽毛球的热爱终于没有了任何的约束。

“上大学以后的第一场比赛就是羽毛球比赛。”张佐奇觉得有些“命中注定”的感觉。虽然是学校内部院际间的团体赛,但是社会学院当时还没有成立羽毛球队,临时组建的一支队伍并没有获得特别好的成绩,“我的场次都赢了,但是团体比赛最后却输了”。

张佐奇内心的骄傲受到了打击,抱着“要为学院重新夺回第一”的念头,他报名参加2016年春季运动会的跳远、跳高、100米接力和400米接力共计四个项目。巧合的是,四项比赛的时间非常紧凑,每项之间根本不给他太多的喘息机会。刚从上一项比赛中出来,其他人还在喝水休息的时候,张佐奇不得不再一次地走入检录场地。初春的微风带着沉重的呼吸声灌入张佐奇的耳朵、鼻息和咽喉,“累得连咬牙的力气都没有了”,放弃的念头也开始不断在脑海中回响。

“社会!加油!”来自观众席的呐喊如同惊雷般灌入张佐奇的耳膜,他叹口气:“坚持吧!都跑到这了。”浮现在脑海里“不断诱惑着自己的软软的床”远去了,他深吸口气,继续朝着终点奔跑了下去。

在同是社会学院心理专业1501班的麦浩敏的印象中,张佐奇的纠结和痛苦她没有办法知道,但是比赛结束后“累得走路都像只企鹅”的背影深深地被她记下,从此“张企鹅”的外号被亲昵地传开。“不过真的很心疼他。”麦浩敏说。

为集体荣誉而战

“荣誉、呐喊、支持”,这是两年多的院队和校队生活给张佐奇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无论是与校羽毛球队的易王瀚师兄切磋球技,和师姐许伊洁一起创办社会学院的羽毛球队,或是参加校级、市级的羽毛球运动比赛,尽最大努力来为学院和学校取得荣誉,是张佐奇不动摇的目标,“我这个人可能有一点点的懒,但是在这些事情上,我就想做到最好的,做不好也要一直做下去。”

对于张佐奇来说,荣誉、成功、无懈可击的背后都是“认真”两个字在铸就。麦浩敏提到最多的是2017学年秋季学期第一场校园篮球比赛,社会学院与对手在奋力拼搏之后,在最后1秒钟以2分的差距落后一步,张佐奇接过队友的传球,稳稳地站在了三分线外,全场屏息,但最终没有如愿进球。

失去了绝杀的机会,“其实没有人去怪他的失手。”但是对于张佐奇来说,“实在是太遗憾了”。总结会后,队友拍拍他的肩膀逐渐散去,张佐奇拿着球则留在了球场。他站在三分线上一个接一个地投着球,一直到天黑才离去。“以后每次打球都会想起这件事,每次打球前都要模拟好几遍。” 半个多月过去,比赛早已结束,但是少年投篮的背影却是每天都准时出现在球场。

“很多人在支持我,我不想辜负大家的期望。”虽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一名有着运动精神的普通人,为集体荣誉而战的张佐奇,伴随着体育馆里每一次挥拍,赛场上每一次跃起,汗水滑下的声音也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