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百卉:我的大学生涯·读书篇【点赞青春第5期】

 

盛百卉——博士毕业照

每当看到校园中抱着手机的低头一族,我常想,幸亏上大学时没有智能手机,否则真不知道睡前的我是否还会捧着一本心仪的书迟迟不肯入睡。想来,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叶扁舟,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中。线性时间永恒流逝,片刻不息,唯记忆中还留存着往昔的味道。当我的思绪回到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涯,不断跳出的竟都是关于书的画面。

最先跳出的是马新国先生的《西方文论史》。大二的我拿到这本教材时,整个人都抓狂了。比砖头还要厚的它究竟要怎样读?还好刘雨老师第一节课就给大家支了一招儿,叫做“抓住两头,点线结合,关注热点”。何谓“抓住两头”?“一头”是指,任何学科都有其生发的原点,即源头时期。在源头时期,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重要问题就已出现。就西方文论来说,关于文艺的本质是摹仿还是表现,早已隐伏在古希腊潜诗学时代的史诗和神话中,此基本问题构成了西方文论史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条传统,也成为后来十八、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论的精神底色。可见,两千多年后的西方人,依然没有跳脱源头时期的问题,还在不断地阐释言说。“另一头”是指,了解这门学科当下的发展状态。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部分得到解决,哪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没有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恰是新的理论增长点。是否能建构起自身的理论模型创造性地解决该问题,意味着能否成为学术发展链条上的有机一环。何谓“点线结合”?“线”是指,任何学科都有其线性发展秩序。就西方文论来说,由潜诗学时代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由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时代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论时代,由现代到后现代,构成了一条显在的发展线索,如果不了解这条线索,不了解前后阶段内在外在的承继关系,就会失去对学科的整体认识。“点”是指,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永远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歌德、席勒等等,他们是思想大路上的坐标。对这些名字产生兴趣,继而深入探寻,也许会构成未来学术研究的起点。何谓“关注热点”?“热点”是指学科当下的理论发展动态。优秀的理论家往往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能够成为热点的问题恰是他们号准了时代脉搏,试图通过理论建构开出一剂良药,解决现实领域问题。由此可见,任何理论都不是长在空中的植物,有其根茎、血脉和经世致用的雄心抱负。多少年过去了,许多课堂上的具体知识淡忘了,但刘老师第一堂课的十二字箴言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今天,成为教师的我没有忘记把它告诉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第二本跳出的书是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我,这真是一本天书。戚廷贵老师给出的方法是,要把厚书读薄。何谓“厚书读薄”?首先要抓住书的骨架。一本理论书籍能够立在那里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不倒,一定像人一样,有一副结实的骨架。这骨架就是目录。部分和部分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绝不是机械结合,而是有机结合。如果能够先把骨架摸透了,那么对这本书的逻辑演进过程就心中有数了。带着这个宏观认识,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微观阅读。对于经典理论著作的微观阅读,戚老师要我们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可以采用“述而不作”的方法。即细读每章每节后,掩卷,用自己的话将章节大意复写一遍。写后对照原文,检查有无出入。如果复写不全或偏离原意,说明第一遍没读懂。那么,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对章节核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都了然于心,娴熟付诸笔端为止。这样做的好处,能够锻炼对理论书籍的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为今后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带着戚老师的方法去研读《文学理论》,我果然把厚书读薄、读懂了。

第三本跳出的书,是班主任周齐文老师发给大一新生的中文系阅读书目。记忆中的它不厚,是一本雅致的小册子。周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小看这本册子。它是中文系所有教师几十年读书生涯网到的鱼。既涵盖学界经典,又囊括教师的私人学术趣味。周老师强调,每个学科,从外表看或辉煌灿烂或平淡无奇,要想学好,都必须付出心力。书目中的每一本书,恰似每一块砖,能够垒起本门学科的恢宏大厦。有些人,大学四年几乎一本没读过,因此只能迷茫徘徊于山脚;有些人,读了其中一部分,因此能够站在半山处看风景;有些人,全读过了,因此能够登上山巅,赞叹人类思想的伟大,同时更加谦虚地迈开学术研究的步伐。此外,即使未来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读书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辨能力,所铸就的坚韧性格,所激发的忘我斗志,都可成为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四年之后、十年之后,在社会垂直流动的过程中,曾站在同一起点的大学同学会奋斗到不同的社会阶层。

回首大学生涯,感谢命运,让我和众多优秀的师长相遇。他们像向导似的带我步入了人类思想的殿堂,让我对书籍产生了终生难以磨灭的热爱。校园中那纵横交错的丁香小路,镜湖畔那迂回宛转的紫藤长廊,都曾留下阅读者年轻的身影。此刻,凭借记忆穿越时空,当与丁香丛中、紫藤花下的那个我相遇,我会对自己轻轻道一声“未来的你会感谢今天的你。你真的没有虚度年华和光阴。”

最后,我将大学时代特别喜爱一段话与各位分享。“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天道酬勤,愿诸位,于书籍中静观世界,于实践中改变世界,年轻人有远大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