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钰杰:“答辩”生活体验者【CUPL正能量第75期】

IMG_9578文/校团委宣传中心 张思雨

“今天,我希望从两则‘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案例分析开始我的作品介绍……”站在台前,面对各位老师的犀利提问,她在短暂思考后开始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言语生动。就这样,焦钰杰以一个“讲故事”的方式,带着自己的作品,在第八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舞台上分享着自己的专业思考和学习体会。

简介:焦钰杰,国际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大学四年中,从《学术法大》杂志评比大赛答辩,到“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决赛答辩,通过认真地准备分享自我、把握每一次与师者对话的机会,她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成长与历练。

每次答辩都是一场磨练

“第一次站在公开的场合去答辩,是在大二的时候,代表《学术法大》去参加学校的杂志评比大赛,虽然展示内容很简单,但是自己站在台上的时候格外紧张”,焦钰杰回忆道。

大三时她参加了创新论坛论文大赛,同样是一个现场答辩,面对台下的评委和满座的观众,焦钰杰需要拿出更大自信与勇气面对这个挑战。每场比赛都是一场磨练,也是成长中令人难忘的经验。她在今年5月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答辩既需要把论文的内容烂熟于心,又考验现场的描述能力。虽然个人陈述的时间只有6分钟,但答辩前,她依旧做了大量的准备,PPT、展板的配合展示,不眠不休几个日夜,讲稿背了二三十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焦钰杰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就是参加北京大学保研的答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等待答辩的她带着疲惫与紧张准备去应对老师们的提问,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提出了一个案例,然后问她该怎么解决。“当时我就有些尴尬,觉得自己之前太过自信了,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我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就算我答不出来,我也要从中学到点什么。’”当老师进一步向她提问时,她反将自己的疑问给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习惯吧,我的好奇心很重,不管什么场合我都一定要问清楚,不然错过这次机会,什么时候才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两年十余场答辩的经历让她体会到,在回答问题时并不一定要追求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是让老师们认同、赞赏,而是考验内心的理解与口头表达的不断契合,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

不清闲才是最佳的状态

生活中的焦钰杰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不甘于平淡,一定要有事可做才是最佳的状态。“其实我也很喜欢读书,但如果告诉我读书是为了三天之后的考试我就立刻不想读了。还是喜欢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焦钰杰觉得若是整日夹杂在学习之中,只为了追逐分数,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学习,虽然学习很重要,但一定要有调剂,或者是画画、弹钢琴,或者是辩论和参加论文的答辩,或者是参与社团工作。画画虽然是一时兴起,却培养了我的坚持与耐心;弹钢琴是从小的兴趣,并不为追求功利性的竞赛;而答辩充实了闲暇时光,是一场磨炼思维的头脑风暴。”

大学里缤纷多彩的生活,也会让人迷惘而不知所措。焦钰杰对于大学的期待就是“让自己做事能力提高”。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在保研的同时参加司法考试,都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一些。“既然选择了法学专业,就要打好这个立身之本的基础,精通一门要好于略通多门。”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见贤思齐”是焦钰杰的人生信条之一。答辩经历带给她最大的收获是在人情世事中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每结识到不同的朋友,她都会下意识的去学习朋友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就像是点滴积累成的习惯。焦钰杰说:“学习不一定是花费大量时间的,它可能是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东西,细节就会给你打上烙印,所以做个有心人吧。”

向往自由的生活,同时不断自省,这是焦钰杰给自己的定位。“吾日三省吾身”,想要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从原来的固执中挣脱,然后反省,去反思自己的偏颇,进而做出改变。

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但总有人在每一次挑战中,通过历练、思考而成长、进步。每一次答辩体验,都是焦钰杰大学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也促使每一次来自细节中的收获,慢慢积累成为习惯,让她在思维与现实的空间中越走越远。